关于我们

腾讯《活着》:蜜意南麻风村

发布时间:2016-06-28

四月底,云南文山州毛王洞麻风康复村迎来了几位特别的客人,在汉达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腾讯新闻《活着》团队透过镜头,向世界传播着毛王洞的故事。


云南文山州毛王洞麻风康复村地处偏远、秀美的山谷之中,老一辈村民都是麻风康复者,他们彼此组成家庭,繁衍后代,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其子女孙辈虽然身体健康,仍背负麻风病的原罪,受到外界歧视。在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下,他们尝试通过生态养蜂改善贫困的生活,逐渐驱散麻风村的阴影。今年春天,村民们迎来了甜蜜的收获


毛王洞麻风康复村三面环山,有着封闭的自然环境,因此在1980年代被开辟为麻风村,许多患者被集中迁移至此隔离治疗,安家落户。几十年过去,村子仍然如世外桃源一般宁静。如今村中共有23户人家,140余人,其中麻风康复者40人。村中还生活着许多年轻人和孩子,他们是康复者的后代。


康复者们在村中朝夕相处,一些人便自然结合,组成家庭。陶石保和王英秀便是这样一对夫妇。他们的身体由于疾病都落下残疾,但并不影响他们操持农活,养儿育女。他们共生育6个孩子。目前两个儿子在村中与他们一起生活。


陶石保年轻时就会用土法养蜂,收点蜂蜜给孩子们吃甜味。但是土法养蜂是在原木挖出的树桶中做蜂巢,不适合量产。从2015年开始,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启动了麻风村生态养蜂项目,给村民培训新式养蜂法,提高产量和质量,带动他们脱贫致富。陶石保的小儿子陶永彬现在是村里的养蜂技术带头人,他徒手将蜜蜂从老式蜂箱搬进新式蜂箱。


永彬今年24岁,在毛王洞出生长大,从小便感受到外界的异样眼光。曾经有外村人从毛王洞经过,是捂着鼻子走的。毛王洞的教育条件也不比外界,永彬上到小学毕业就辍学了。成年后他曾出去打工,一年能赚三四万,但考虑到年迈的父母,他又选择回到毛王洞,以年轻人的智慧和干劲来自谋生路。


永彬观察蜜蜂搬家后的情况,判断是否安家成功,这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次的收成。他带着简单的护具,跟蜜蜂打交道难免被蛰。但如今永彬已经很从容,他说最多的一次被蛰了7下。


永彬的远房叔叔陶连虎帮忙收集蜂蜜。他也是麻风康复者的儿子,现在靠养蜂和务农来支撑三个孩子、一个弟弟上学。对于心思敏感的陶连虎来说,麻风村这个符号一直像心头的一根刺。15岁时,他曾经自卑到流泪。因为担心被歧视,他不敢去别的村里上初中,其实他是最希望读书的人。所以现在,他想方设法也要供自己的孩子念书。


▲4月到5月,是蜂蜜的收获季节,由于前半年天气好转,这一季的产量有很大提升。蜂巢中充盈着沉甸甸的、晶莹的蜂蜜。永彬把割下来的蜂巢分成两部分,品质最上乘的用来采集商品蜂蜜,其余的留给蜜蜂,作为它们在非花季的食物。毛王洞养蜂户们坚持用原蜜喂养蜜蜂,绝对不用糖水,以此来保证最佳品质。


他们用了传统的过滤方法来收集蜂蜜。将蜂巢切碎,蜂蜜自然流出,经过过滤,滴入桶中。这一季,毛王洞康复村一共收获了60斤蜂蜜,价值近5000元。他们正在割的这一板蜂蜜差不多值200元,够陶连虎弟弟在学校一个月的生活费。


陶连虎的妻子杨映芬也积极加入了养蜂的队伍。对于爱情,陶连虎曾经是自卑的,他说青春期的时候即使看到喜欢的姑娘也不敢出声。后来他经人介绍认识了杨映芬,她毫无顾忌地接受了陶连虎的出身,嫁进毛王洞,陶连虎渐渐消除了很多顾虑。杨映芬说,自从养蜂以后,陶连虎的话比以前多了,性格也开朗了些。


毛王洞的村民们自发聚集在帐篷外,观看永彬他们对蜂蜜的收集和过滤。之前不少村民对养蜂抱着观望的态度。眼前收获的场景,对他们也是一种带动。永彬的哥哥陶永书掩饰不住喜悦。


永书是毛王洞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以后,他回到毛王洞,成为一名小学代课教师,教五六年级的语文、数学、体育课。代课老师没有保障,陶永书为此与谈了7年的女友迟迟没有结婚。他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尝试过考公务员,也曾提出过辞职,但最后仍回到学校里。看着这班学生,他内心一直在挣扎。


陶石保和王英秀最担心就是永书的婚姻大事,迫于父母的催促,永书只好搬到学校去住,图个安静。永书前几年尝试过种植经济作物、养泥鳅,但都没有成功。现在他全力资助弟弟永彬养蜂,自己也潜心种植中草药,他正在努力让日子越过越好。


围观村民中,有一位叫杨家福的老人,若有所思地看着帐篷里的一举一动。他也正在学习养蜂的技术,希望获得更多收入。而他的正式身份,也是村里的代课教师,而且是永书加入之前毛王洞唯一的老师。


杨家福年轻时跟几个同事的合影(中)。1986年,杨家福通过了所有教师资格考试,即将转正,但恰恰在教师资格体检时被查出患上麻风病,需要隔离治疗。这一命运的戏弄,让他成为正式教师的梦想化为泡影。如今他已经62岁,仍然是一名代课教师,退休后不能享有退休金,没有任何生存保障。


▲1990年代,毛王洞邀请他来村中当老师,作为麻风康复者,杨家福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二十多年来,他为毛王洞一代又一代孩子完成了基础教育,还培养出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陶永书。现在毛王洞小学共有学生15人,而他已经年老体衰,他希望永书能接替他把学校继续办下去。


杨家福平时除了教学以外,还要跟妻子一起忙农活,他的小儿子去年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村里第二个大学生。他的心愿,就是退休前政府能解决他的转正问题。


杨家福的大儿子是村中公认的老实人,婚娶问题拖到了很晚,最后经亲戚介绍,找了一名越南新娘。


陶永彬是大山的孩子,熟悉山中的一切。有时他会去山里捉野蜂来养。他的眼睛像鹰一般,能远远看到蜜蜂的飞行轨迹,一旦发现一只蜜蜂,他就能跟踪找到蜜蜂的老巢。


在山林里穿行一个小时后,永彬找到了一个野蜂巢。这只蜂巢驻在石洞中,需要用凿子等工具才能取出。


麻风康复者张保祥已经70岁了,仍为三个孩子的学费而辛苦劳作。他养的蜜蜂今天分家,工蜂们密密麻麻盘旋在空中,要追寻蜂王而去。张保祥不断向空中洒水,口中念念有词,如同咒语。只要蜜蜂翅膀上沾了水,它们就飞不远,这样容易捕回。


最终分家的蜂群在村头大树上结成一团,永彬爬上树去,一锅端了回来。


数千只蜜蜂攀附在竹篓里,只需在蜂箱上用力一抖,就可以全部落网


陶永彬希望把养蜂作为他的主要职业,现有的11箱蜜蜂是远远不够的。428日晚上,在叔叔的帮助下,他到别的村里购买十箱新蜜蜂。他的计划是明年拥有100箱。


夜间的蜜蜂相对温和,永彬必须赶在天亮前给新蜜蜂安家,以免造成损失。夜间作业时,蜜蜂爬到永彬的背上,但他顾不上理睬。这晚,他忙到凌晨三点。


在汉达康福协会和全村人的帮助下,陶永彬、陶连虎家的新鲜原蜜被装瓶、包装,销往全国。由于保证原生态,品质优越,这一批蜂蜜已经被预定一空。


五十多年来,毛王洞经历了三代人的变迁,第三代的孩子已经对麻风村这段往事记忆模糊。这个带有历史特殊性的标签势必被时间慢慢洗去,毛王洞以自然新乡村的面貌重新回归社会。


本文已获得腾讯新闻《活着》栏目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