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国也跟随国际脚步,将这一天设为“中国麻风节”。
纵观今年的主题:
中国麻风节主题——弘扬时代精神、消除麻风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年度主题——立即行动,终止麻风病 “Act Now. End Leprosy”
第二届汉森病(麻风病)国际研讨会主题——不落下一人 “Leave No One Behind”
WHO从医学和人类健康的角度,怀抱着像过去灭绝天花病毒一样的愿景,期望麻风病有朝一日也能彻底退出人类历史舞台;
而近期举办的全球第二届汉森病(麻风病)国际研讨会上,则更表现出人文关怀,希望受疾病影响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在治疗的病患,还是治愈后仍在遭受歧视、残障或社会融合问题困扰的康复者,都能被关爱到,不落下任何一个人。
消除是可能的,现在就行动
麻风病或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
在中世纪的欧洲,麻风病和鼠疫是破坏性最大的流行病,对于当时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中世纪应对麻风病最为显著的措施便是修建麻风病院。根据学者估计,在13世纪50年代,欧洲的麻风病院大约有19000座,占到了医院总数的四分之一。
在中国,早在汉代,我们就有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隔离点——疠迁所,到了唐代又名疠人坊。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隔离驱逐或供养照顾,是历史上中外应对该疾病的共同路径。
直到1873年,人类才明确麻风病的致病原因。那一年挪威科学家阿莫尔汉森分离出麻风杆菌,并且确定麻风杆菌就是引起麻风病的原因。
科学的论证,向麻风病“诅咒、报应、遗传”等一系列的谬误认识给了最有力的回击。
时至今日,麻风病在医学上已“不足为患”。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能够在6—12个月内完全治愈,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避免任何残疾的发生。
现在我们知道,麻风病多因卫生条件差和营养不良导致,在欧美发达地区,多年前已经绝迹,目前该病高发仅仅存在于印尼、巴西、印度等热带落后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穷人病”。
WHO定下的目标是,到2030年,至少在120个国家实现新的本土麻风病病例为零。随着治愈病例不断增多,加上防治措施的普及,在世界范围内消灭麻风,指日可待。
关爱病人和康复者,不落下一人
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九儿被迫嫁给了高粱酒作坊的当家,且患有麻风病的单扁郎。当九儿看到单扁郎那张病容时,她感到恐怖,生不如死。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对麻风病人的描绘,多数以其凄惨、恐怖形象为文学作品增色。随着麻风病淡出人们的视线,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如今,对麻风病人和康复者的歧视已经大幅减少,麻风康复村也不再是禁地,成了志愿者和义工常常探访的场所。
新增病人得到有效救治,新发病例每年下降,而历史遗留下来的康复村、康复者逐渐老去,很快,将成为一个消失于历史的群体。
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如今曾被长期隔离治疗的麻风病康复者,全国仍有近20万。自2020年新冠爆发以来,麻风康复村多采取封闭管理,在他们本应安享的晚年,再次遭遇沉重打击,精神上的封闭不亚于曾经疾病的伤害。
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开,麻风康复村老人在经历了一轮新冠感染和康复后,终于在这个春节前后,陆续传来开放的消息,而汉达的项目服务计划,也正加紧提上日程。
他们还想到大城市看看,想知道现代社会的发展;
他们还想回家走走,与亲人团圆了解家乡的变化;
他们还想见见老朋友,共话当年往事;
他们还想与更多志愿者共聚,让精神得到抚慰;
他们还需要更好的照护,过上有尊严的晚年;
……
如何守护好最后的病人和康复者,不落下一人;如何抵抗遗忘、反思过去,应是现代文明给予过去数千年麻风历史应有的终章,也是我们应对未来其他疾病大流行要参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