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高考,人生另一扇门

发布时间:2016-06-28


当很多家长孩子在担忧高考分数的时候,对于麻风康复村的孩子来说,能参加高考已经是一个胜利!高考是这些一出生就被打下歧视烙印的孩子打开人生另一扇门的机会。对于活得小心翼翼的他们,这机会也许只有一次。


走出去

小溪:我改变自己也改变了他们

2014年大学毕业的小溪开心的告诉我们,在她上大学走出村子后,村民们对曾患麻风的父亲也开始逐渐改观,慢慢愿意接触他们。高考为像小溪一样的孩子打开了另一扇门,让孩子走出歧视,让父母能被人瞧得起。这也是很多苦苦支撑让孩子读书的康复者家庭最朴素的愿望。


小兰:乐天坚忍互助

坚强乐天的小兰是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一位。

开考前的周末,我们问她考试准备得如何?电话那头传来小兰爽朗的笑,她说:反正我都能跟得上,就希望能到昆明上学,与你们近一些!小兰初中开始父母就常年外出打工,作为姐姐的她肩负着在家照顾双目失明的奶奶和弟妹的重任。

无论生活多难,她从未放弃求学。她坚信只要不放弃一定能为自己挣来一条更宽广的路。成绩优异的她还一直为康复村里其他孩子辅导功课。在她看来,能读书已是幸运,她希望更多康复村的孩子能通过学习找到生活的出路。


小平:备考犁地照顾父母

当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的时候,小平周末抽了空回家赶着牛把地犁了才匆匆赶回学校。

今年参加高考的小平父母都是麻风康复者,父亲双脚不能行动,母亲仅有一只脚听使唤。小平母亲掀开裤管,给我们看膝盖上伤——原来,老两口都是趴着到地里去干活。每月的低保费无法解决一家人的生计,不种庄稼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支持儿子读书了。

求学路上,年幼的小平决心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再也不想让年迈残疾的双亲跪着在地里挖地干活。在综合评估了小平的家庭情况后,从高中开始,汉达每年为他提供了3000元的助学支持。幸亏入高中后遇到了汉达,不然都有些坚持不住了,今年有机会参加高考,我会竭尽全力对待这个人生的转折点。



助学家访


归乡里

在康复村长大的孩子最明白身为康复者后代的无奈。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间出生的康复村子女,由于社会对麻风病的误解,以致他们没有平等的就学机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只能在村中自办的识字班里勉强识字。


肖老师:求学就像地下党

出生于1980年的肖老师,比大多数村里的同龄人幸运,12岁的时候被大伯接回老家读书,得以完成初中学业。回忆过去的求学经历他笑称自己的求学路犹如当地下党员。

那时候我得像地下党一样隐藏我的身份,不能被别人知道,万一知道我是龙洞湾麻风村的,我就没有读书的机会了,所以,我那些康复村里的伙伴,都只能在村里简单地上完小学,而我则顺利上了初中,成了龙洞湾最高学历的人。因为经济和我们村孩子读书的问题,我初中还未正式毕业就签了回村代课的协议,那会我18岁。

九十年代后康复村的教育条件逐步有了改善,虽然仍被歧视甚至单独宿舍,但多数康复村孩子在村中上完小学后可以在当地乡镇入初中,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支持越来越多。但是地处偏远的康复村,教师资源是个大难题。


陶永书:离去回归无法割舍

毛王洞的陶永书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选择了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小学代课老师,现在为村子里14个孩子上课。代课老师没有保障,永书为此与谈了7年恋爱的女朋友迟迟没有结婚。结了婚就需要面对生活的现实问题,永书不是没有挣扎过,也曾提出过辞职,尝试考公务员。但是最终还是割舍不下村里的孩子们,回到了学校。最近永书一边为孩子们上课,一边尝试以生态方法种植中药,希望能多一份收入。


讲课中的永书


共携手


无论日后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归故里,踏入大学校门的孩子们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经济压力,又不误专业知识和综合社会能力的提升。

兴龙:联结起来分享经验

2009年,兴龙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考入云南大学,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在读书,父亲为此常年在外打工,但是家里的经济情况依然窘迫。本来兴龙可以根据政策申请助学金减轻经济压力。但最终他仍然选择了通过助学贷款和兼职来解决学费来源。

年纪轻轻的兴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依靠别人的资助。如今已大学毕业的他说:康复村的年轻人应该联结起来进行经验分享,给正在上学的孩子们一些准备和参考。


仙仙:康复村是她的根

从受助者到自立自强,甚至为康复者群体不断发挥正能量,这些孩子的坚强和韧性让我们从心里敬佩。

作为小土地村中第一位大学生的仙仙,大学期间一直在汉达参加志愿者活动,毕业回到文山丘北工作,只要有需要或者有空,都会到康复村走访,或通过网络方式与康复村的孩子建立联系给予支持。在她眼里,康复村是她的根,无论走到哪里,让康复者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歧视越来越少一直都是她饯行不懈的理想。


助学夏令营


现在,在昆明工作的康复村孩子们积极地组成了后援团,他们希望链接起来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康复村的孩子们,为他们可提供专业和学校报考咨询。


2004年康复村走出第一位大学生起,12年过去了,每年的高考我们都在见证这些心怀理想,坚忍不拔的孩子为人生的更大可能而拼搏。未来需要靠他们自己创造。我们只希望别让歧视和贫穷剥夺了这些孩子努力的机会。


随着国家义务教育政策的深入贯彻,从2010年起汉达的助学项目资源集中在协助康复村小学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男女平等教育等方面,而助学金主要集中在经济支出较大的初中和高中,并启动助学贷款项目,确保考入大学的学生不因经济压力而辍学!